个人简介
刘津,北大中文系92级本科、97级硕士,2008年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亚洲研究系博士学位。2008年起在乔治亚理工大学现代语言系任教,2014年提升为副教授并获得终身教职。其跨学科研究是从语言、声音、音乐、文字角度来分析中国当代媒体文化和大众文化。英文专著有《新世纪的方言媒体》Signifying the Local: Media Productions Rendered in Local Languages in Mainland China in the New Millennium (2013,荷兰博睿出版社) 和《全球化语境下的中文:语言使用的新趋势》(与加州洛杉矶分校的陶红印教授合编)Chinese under Globalization: Emerging Trends in Language Use in China (2012,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刘津教授已在欧美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研究范围跨越中国独立电影、环保生态电影、说唱音乐、网络文化、青年文化、社会语言学、数字人文和教学方法论:positions: Asia Critique《亚洲评论》, 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华语电影杂志》, East Asian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东亚大众文化》, 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中国文学》, Twentieth-Century China 《二十世纪中国》,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中国现代文学》, Journal of Modern Literature in Chinese《現代中文文學學報》, Chinese Language and Discourse《中国语言和话语》,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漢語教學研究—美國中文教師學會學報,Harvard Asia Pacific Review 《哈佛亚太评论》, 以及 Digital Scholarship in the Humanit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数字人文学术》(牛津大学出版社)。
刘津教授在乔治亚理工大学任教之前,曾在康奈尔大学、明德中文学校和普林斯顿北京暑期班(普北班)教授过中国语言和文化。她现在轮流担任现代语言系的中文项目主任和该系的中国暑期项目主任, Chinese LBAT. 她曾在2012年荣获全校“青年教师教学优异奖”,并已五年(2012, 2014, 2018, 2021, 2022)被评为全校“学生评估教学优异奖” 。
刘津教授目前是中国研究中心 China Research Center (CRC)理事,并担任亚特兰大国际研究中心 Atlanta Global Studies Center (AGSC) 的内部咨询委员会委员。她是乔治亚理工大学国际媒体节 Georgia Tech Global Media Festival 的创始人之一, 并已邀请电影导演王久良、漫画艺术家李小乖和电影导演吴浩前来参加媒体节。她也曾连续十年 (2011-2021)负责中国政府奖学金在该校的选拔和评审工作。
刘津教授为以下学术刊物匿名评审过文章和论文:《流行音乐》Popular Music, 《二十世纪中国》Twentieth-Century China, 《哈佛大学亚洲研究杂志》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华语电影杂志》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 《电影:哲学和移动影像》Cinema:Journal of Philosophy and the Moving Image, 《中国现代文学》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中国语言和话语》Chinese Language and Discourse, 漢語教學研究—美國中文教師學會學報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以及 《国际中文教育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匿名评审学术期刊论文
“中文小说中的分形结构” (第一作者,与Edward Gunn, Fuad Youssef, Jacob Tharayil, and Wyatt Lansford 合写), 《数字人文学术》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23年, 第38卷,第2期,604–620页. https://doi.org/10.1093/llc/fqac062.
“超语言技能教学法在中文和(跨)文化课程中的应用” (第二作者,与李煜合写), 《漢語教學研究—美國中文教師學會學報》, 2021年, 第56卷, 第2期, 89–117页. https://doi.org/10.1075/csl.20006.li.
“语言、身份认同和难懂性: 对说唱团队更高兄弟的个案研究,” 《东亚大众文化》, 2021年, 第7卷, 第1期, 43–59页. DOI: 10.1386/eapc_00038_1.
“错位和移置: 分析王久良纪录片《塑料中国》,”《华语电影杂志》, 2020年, 第14卷, 第3期, 181–198页. DOI: 10.1080/17508061.2020.1834302.
“颠覆性书写: 李小乖的新造汉字和漫画博客,” 《中国文学》(威斯康辛大学), 2018年, 第40卷, 199–220页.
“对现代中国方言话语的历史综述,” 《二十世纪中国》, 2016年, 第41卷, 第3期, 217–233页. DOI: 10.1080/15215385.2016.1205788.
“另类声音和中国方言说唱中的地方青年身份认同,” 《亚洲评论》(杜克大学出版社), 2014年, 第22卷, 第1期, 263–292页. DOI: 10.1215/10679847-2383840.
“非正规书写和青年身份认同:网络上的方言文字化,” 《中国语言和话语》, 2011年, 第2卷, 第1期, 58–79页. DOI: 10.1075/cld.2.1.03liu.
“曖昧的笑聲: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的小品,” 《現代中文文學學報》, 2010年, 第10卷, 第1期, 103–121页.
“方言的边缘化美学修辞: 贾樟柯等人的中国地下独立电影,” 《中国现代文学》, 2006年, 第18卷, 第2期, 163–205页.
“乡宁方言的文白异读,” 《语文研究》, 2001年, 第1期, 35–45页.
书籍章节
“将语言文化融为一体的电影教学: 以电影《洗澡》和《叶问》为例,” 收入王卓异、魏美玲、于红梅合编的《教授中国电影》, 现代语言协会, 即出。
“王久良的《塑料王国》: 揭示繁华的假象,” 收入Kelly Comfort 编的《全球人文视角下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Routledge,2023年,第12章,201–213页。
“非正规书写和青年身份认同:网络时代上海方言的文字转写,” 收入Cecelia Cutler, May Ahmar, and Wafa Bahri 合编的《数字口语性:网络空间的白话书写》, Palgrave Macmillan, 2022年, 第5章, 129–156页。https://doi.org/10.1007/978-3-031-10433-6_5.
“全球语境下的中文” (与陶红印合写), 收入香港中文大学陳善偉教授主编的《Routledge中国语言大百科全书》, Routledge, 2016年, 第8章, 119–136页.
“网络上的方言使用: 青年语言和中国地方城市青年身份认同,” 收入丹麦哥本哈根大学J. Normann JÃ教授主编的 Vallah, Gurkensalat 4U & me! Current Perspectives in the Study of Youth Language, 瑞士兰培德出版社, 2010年, 99–112页. 修订版发表于刘和陶合编的《全球化语境下的中文》, 2012年, 59–78页。
“全球化下的语言身份商讨: 当代中国的语言使用” (与陶红印合写), 收入刘和陶合编的《全球化语境下的中文》, 2012年, 203–212页. 最初发表在Harvard Asia Pacific Review, Vol. 10, Number 1, Spring 2009, 7–10.
书评
Andrea Riemenschnitter, Jessica Imbach, and Justyna Jaguscik 合编《华语语系乌托邦:探索中国梦以外的未来》 (Cambria 出版社, 2023), 《今日中国文学与思想》,2024年,第55卷,第1期。
Xu Fang 著《沉默的上海:中国城市的语言与身份认同》(Lexington Books 出版社,2021), 《亚洲研究》,2023年,第82卷,第4期,718–720页。
钟雨柔著《汉字革命与文学现代性,1916—1958》 (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 2019), 《中国文学》, 2021年,第43卷, 204–209页。
网络出版
“中国的最后一位农民:评电影《隐入尘烟》”,《当下中国》, 2023年,第22卷,第1期.
“垃圾的影像呈现:采访电影导演王久良”,《中国现代文学》资源中心, 2020年5月.
“2020年末美国学界讲座点滴”,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公众号,2020年12月
受邀讲座
“现当代中国的方言话语”,中山大学,2023年8月19日。
“汉语声调与中国说唱乐”,中国科技大学,2023年6月30日。讲座录像链接
“中国电影中的道家和儒家哲学” ,北卡大学Greensboro分校,2023年2月16日。
“超语言技能教学法在中文和(跨)文化课程中的应用”, 主题发言人,澳大利亚维州中文教师协会年会(主题是中文教育和教学法:海外中文教学,” 墨尔本大学,2022年12月9日。
“中文说唱歌曲中的声调问题”, 乔治华盛顿大学, 华盛顿特区,2022年11月11日。
“中国语言的文化研究,” 国防语言学院, 加州蒙特雷市, 2022年3月29日。
“将语言文化融为一体的电影教学: 以电影《洗澡》和《叶问》为例”, 美国中文教师协会,中国电影教学特殊兴趣小组, 2021年12月10日。讲座PPT链接 and 讲座录像链接.
“网络时代的新造汉字,” 汉密尔顿大学, 纽约州, 2018年3月1日。
“网络新造汉字,” 北乔治亚大学, 2016年10月10日。
“非正规书写和青年身份认同:网络上的方言文字化,”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洛杉矶, 2015年10月22日. 讲座录像链接
“非正规书写和青年身份认同:网络上的方言文字化,” 中国语言、文化、社会讲座系列,埃默里大学, 亚特兰大,2014年2月20日。
“网络时代的中国说唱乐和地方青年身份认同,” Phil McKnight 讲座系列, 乔治亚理工大学, 2013年10月29日. 讲座录像链接.
学术会员
亚洲研究学会会员 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
现代语言学会会员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